如果一個人的步調和他的同伴不一樣,那是因為他聽到的鼓聲不同。且讓他按照他所聽到的音樂節奏前進吧!
--哲學家梭羅
以下開始有劇情透露,繼續閱讀可能會影響觀影態度。
Icarus 穿著父親所打一襲蠟造的翅膀想要飛出那座囚困的高塔,父親叮嚀他不可飛得過低以免海水沾溼雙翼,卻也不能飛得過高。後來 Icarus 體會到飛翔的喜悅,越飛越高,想要接近太陽,卻因此被太陽炙熱的溫度熔毀了翅膀,最後墜落。
《鳥人》的故事就從一個希臘的悲劇角色揭開序幕,但是虛虛實實穿插其中,而故事主角雷根·湯普森,則是一個曾經扮演過超級英雄的過氣明星,就像 Icarus 一樣,曾經高高在上如今墜落谷底,這是他最後的一搏,儘管是失敗者的飛翔,也要奮不顧身地奔向太陽。
虛虛實實穿插其中,可說是這部片的註腳,雷根·湯普森在前段表現出來的超能力,在後面說明出自他的幻想,彷彿有個人能跟他對話,巧合的是這樣的人格分裂般的精神錯亂,在兩位男女配角 Edward Norton 和 Naomi Watts 過去的成名作《鬥陣俱樂部》和《穆荷蘭大道》都曾經歷過,而男主角 Michael Keaton 過去的成名作則是超級英雄電影蝙蝠俠,巧妙地這些虛幻的電影和真實的人生都若有似無的交織著。
明天、明天、再一個明天,
一天接著一天地躡腳前進,
直到最後一秒鐘的時間;
我們所有的昨天只不過是替傻子照亮
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
熄滅吧,熄滅吧,短命的燭!
人生不過是一個過路的影子,
一個在舞台上指手劃腳的蹩腳藝人,
馬上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卻。
生命是傻瓜口中故事,
熱熱鬧鬧,卻毫無意義。
--馬克白 / 威廉莎士比亞
身為一個所學劇場的人,最喜歡本片的亮點莫過於街上瘋癲的行人大聲獨白出《馬克白》中的最知名的段子,馬克白只得不是台灣獨立樂團,而是莎翁筆下的四大悲劇,一個野心家聽從預言欲權傾一世,最後仍不抗命運,戰敗滅亡。在電影中提及馬克白無疑是要再加深角色的悲劇色彩,不過劇場人常認為馬克白一句是被詛咒的戲劇,避呼名諱,在開演前一日聽見馬克白是否形同不吉利的徵兆,這就是我做個人解讀了。
「作者已死」--解構主義大師羅蘭巴特
沒有人關心片中提及羅蘭巴特的概念或者文本作者瑞蒙卡佛,他們關心的藝術層次漸漸死去,就像雷根使盡全力演出後,紐約時報給的劇評標題是「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無知之中不可預期的美,是什麼造成無知呢?這個標題也幽默的成為了本片的副片名。
這部電影最美妙的手法莫過於一鏡到底的攝影方式,當然在看過搖滾樂團 OK GO 的MV破解之後了解這是可以操作的,連鈕承澤在《愛》中也可以來上一段,倒也不覺不可思議,不過《鳥人》嘖嘖稱奇的是能將整部戲三天的時光都濃縮一起,在鏡位設計十足下了苦心。
還有另一個美妙手法是後設性,也就是在演關於演戲這件事,這對演員來說有兩個層次:角色和角色在演角色,這無疑是種享受,但處理不好,就會像《時下暴力》一樣是個災難。當然後設性不是為了刺激演員演技,大半是在反思所投射的行為,於是我們可以在《鳥人》裡看到在跳脫戲劇框架後內與外的荒謬,同樣的也能進一步反思在《鳥人》電影框架外的真實人生,像是 Michael Keaton 聲漸無聞的蝙蝠俠化身,是如何像幽靈般縈繞在這部電影上,無法甩開。
所以如果你以為《鳥人》就是超級英雄電影那你可能會大失所望,甚至會覺得有點生氣,因為在《鳥人》裡也快人快語地嘲諷了超級英雄和飾演他們的演員一番,一一點名那些演員,甚至主角 Riggin Thomson 在提到 Jeremy Renner 時還要先褒揚他的得獎演技,再吐槽他還是加入了復仇者聯盟,一切就如同劇評家尖酸的比較「名人」和「演員」這兩者,這又是電影與真實世界虛虛實實相互連結的部分,一干演員最後仍走上超級英雄的名人一途,Riggin 卻反過來想擺脫超級英雄的名人標籤,成為一名演員。
前面說了「虛虛實實相互交織」,是本片的最佳註腳,當紅舞台劇演員麥可他能夠以方法演技在舞台上真情流露,要求一切求真,但是私下的人生卻戴著面具當假的自己;而他和和出演一對假戀人的萊斯莉,明明是對真戀人,但又在假戲真做之中讓萊斯莉幾近崩潰;而另名女配角蘿拉憑空捏造了懷孕消息,但雷根嘴裡說好,卻虛情假意的表情一覽無遺,和雷根在劇場中高談闊論論愛情的角色,相互形成對比。
說到女配角 Naomi Watts,她在本片中飾演一個想在百老匯發光發熱的明日之星,而她也曾在名作《穆荷蘭大道》之中演出想在好萊塢頭角崢嶸的女演員一角;而最後 Riggin 開槍射殺自己卻沒死的結局,也讓人想到同劇演員 Edward Norton 的《鬥陣俱樂部》。
如果第一幕的牆上掛著一把槍,在劇終前必須要擊發!
--劇場大師契訶夫
提到結局,在伊卡洛斯和馬克白加持下,本片本期望走向悲劇英雄的路線,但電影巧妙的是好幾次以為都要走向悲劇結尾嘎然而止了,又幾度拉回來,彷彿鳥人失速飛低又急速攀升,像是一躍而下的場景最後變成搭計程車;開槍自裁最後變成沒死反而大紅大紫;從翻過醫院的窗台最後卻換來女兒的對自由的微笑。
「如果一個人的步調和他的同伴不一樣,那是因為他聽到的鼓聲不同。且讓他按照他所聽到的音樂節奏前進吧!」
最後,回到一開始以梭羅的話作為本劇的核心,我想這說不定也是本劇一直出現爵士鼓聲的緣故,雷根既是想做超級英雄般的大紅大紫,也想一償宿願完成對劇場的藝術夢,但是他不喜歡爆紅後網路上的膚淺評論,也不喜歡劇評家自以為是的評價,這些外在的聲音持續拉扯的他,直到他終於正視自己的聲音,那個他以為是鳥人的聲音,聽自己的鼓聲前進,像隻鳥一般的自由。
如同梭羅《湖濱散記》所寫的:
「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行進,努力經營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他將要越過一條看不見的界線,他將要把一些事物抛在後面;新的、更廣大的、更自由的規律將要開始圍繞著他,並且在他的內心建立起來;或舊有的規律將要擴大,並在更自由的意義中,得到有利於他的解釋,他會拿到許可證,生活在更高級的秩序中。」
以上不敢說是影評,畢竟片中都大肆嘲諷影評家了,而我也沒有這麼多預備好的標籤可以貼上,所以就只是單純想寫下一些心得,一些我看見的《鳥人》的世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