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公路 The End Of The Tour
✭✭✭✭✭ 不看可惜我很少會在電影院同部電影看兩次,即使有看完覺得喜歡的電影,也會希望能夠找到喜歡的同伴後選擇租 DVD 一起看。這部《寂寞公路》卻是在金馬影展散場之後,更加決定上映後要再看一次的電影。
之所以看了兩次,第一可能是因為遲到前頭漏了一些片段,其次這部電影的鋪陳很好,對白相當自然卻又深刻,所以迫切希望能夠把那些對話記下。但我想更主要是這部電影多少投射了我的焦慮、我的寂寞(也許也會是每個人的,所以很推薦各位去看)。
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
故事是改編曾為滾石雜誌編輯的利普斯基所寫的書,2008 年知名作家大衛華勒斯自殺身亡,也重新開啟利普斯基塵封已久的回憶。一段為期五天的公路採訪之旅,以及兩人對孤獨、名望、人生志向的討論,早已在他們的人生旅途中產生深遠影響…。
乍看中文片名會誤認為是公路電影,事實上如果抱著公路冒險的期望去看,肯定是會失望,片中更多的是兩個人詼諧又富有智慧的對話。而英文片名 The End Of The Tour 指的其實是最後的新書巡迴,也許也可能是暗指人生旅程的終結在此時就已出現端倪。
也由於我遲到的緣故,我第一次看時並不知道故事中描寫的真有其人,甚至也不知道他在 2008 年選擇終結自己,因此映後做了功課更激起我對這部片的漣漪。他是大衛福斯特華勒斯,這位被《洛杉磯時報》譽為美國近 20 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知名作家,在1996年出版奠定文壇地位的代表作《無盡嘲諷》,曾被《時代雜誌》選為百大英語小說。不過才華洋溢的他,卻選擇自我了斷。選角上用了電影《愛愛上雲端》的男主角傑森席格,被視為喜劇演員的他卻很精湛的詮釋出,這個晚成的天才作家他的羞赧、他的焦慮和倍感寂寞封閉的一面。
而故事的另個主角,便是滾石雜誌編輯大衛利普斯基,在他自殺之後,利普斯基將當時未經取用的訪問旅程,寫成《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回憶錄一書,描述讓他永生難忘的那五天。這個角色由傑西艾森伯格演出,看過他的《社群網戰》、《出神入化》、《盜貼人生》,由於他獨特的戲劇風格對於怪裡怪氣的角色相當契合,他那速度飛快的講話節奏,還有為了填補情緒的假意笑聲,都讓這個記者的角色顯得更為尖銳突出。
他擁有了現在的一切,看起來是那麼快樂。
是很好,卻不真實。
戲劇框架主要就在這兩個人身上,兩人都叫大衛,而記者利普斯基自己也寫小說,他雖然欣賞華勒斯,但是又對他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帶點嫉妒,同時也因為上級的施壓,使得他必須不斷去挖掘作者傳聞的那些黑暗面,因此這兩個人的互動相當複雜矛盾,亦敵亦友,頗有《愛在黎明破曉時》那種兩人談話間的攻防,聊生命、聊生活、聊愛情觀的氛圍,時而幽默莞爾、時而令人嘆息,雖然是齣小品,卻具有強大的後座力。
以下開始會有劇情透露,繼續觀賞可能會影響觀影態度。
▲這是已逝作者大衛福斯特華勒斯本人
有幾個幽默有趣的點是我看了第二次後發現的:
Common People
利普斯基在酒吧探聽到天才作家的消息時,背景音樂放得是 Pulp 的 Common People,這首歌詞裡就是唱著:「你沒有辦法過普通人的生活;你沒有辦法做普通人在做的事。你沒有辦法跟普通人一樣嚐盡失敗。」補註:有網友留言當時放的是 Disco 2000,我後來看 DVD 確認的確是播 Common People。
廣播節目
兩人被告知廣播節目的通告是選擇數位錄音存擋,但是節目結束後,接待卻相當巴結的說剛聽完節目,覺得棒透了,兩人面面相覷。啤酒和汽水
利普斯基被華勒斯警告不要再接近他前女友,在那之前他本來是要拿汽水的,後來起爭執之後他拿了啤酒出來喝。一隻鞋子
利普斯基原來一開始就打算只收了一隻鞋子在包包裡,我想他的用意就是希望能藉此讓兩人不要斷了聯繫,畢竟華勒斯是個自我選擇孤獨的人。導讀會
一開開場時的寥寥無幾的導讀原來與結局的高朋滿座的導讀是有前後呼應的。最後,分享一些自己私心喜歡的裡面幾個段落:
一、華勒斯提到自己不願意隨便和讀者上床,是因為那樣會讓他感覺到更為寂寞。
二、利普斯基說他尚未結婚的原因是因為要決定和一個人在一起三、四十年之久相當不容易,你必須要確定那個人在你所有的心靈風景裡都能如此契合。
三、華勒斯說自己到 28 歲發現唯一的才能——寫作——,卻僅能到此,那種絕望讓他必須把自己困在防自殺病房,以免自己做了傻事。
四、華勒斯說現在的社會有一天會快樂會變得越來越方便,人類也會變得越來越容易被取悅,未來的人以後只會有錢不會有愛,那是一種最可怕的寂寞了。
如果你這一生中遇到過一個真正活著過的人
請不要吝嗇於記下他的話
因為有可能他再也不會說第二次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