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看到當台灣登上倫時裝週的第一人 ANGUS CHIANG 獲得媒體報導傳回台灣時,引起網路不小討論,一派認為他的衣服:「這是非常有趣的概念!時尚本來就是玩的開心!」;也有一派認為「時尚難懂」、「這些東西不符合時尚審美觀」。(點此看他的作品)
其實我個人認為作業簿、手搖杯、文具用品、頭頂書包,都是屬於台灣人的集體記憶。伸展台上放著美秀集團、馬克白、帥到分手,也是很酷的概念!而鄉民們說不懂「時尚」,我想潛台詞是他們不懂「這些東西」怎麼可以稱作時尚,也許也能說是對自己的文化沒有自信。
人們對於「時尚」,無論涉入程度深淺,心中都有把尺,而這把尺可能來自於歐美強勢文化輸入、商業消費主義、影視媒體等塑造的主流審美觀等等。「不了解」本身沒有錯,沒有「嘗試了解」卻用「批評」的方式將自己的觀點合理化,即使做再多的資訊,無異緣木求魚。
為什麼台男普遍不在意穿著,我歸類的幾種可能:
一、軍國教育遺毒:從髮鞋禁到制服、到處世觀念,都被要求同質化,和諧一致,甚至不要違抗階級,不要問為什麼,直接尋求答案的貪便宜式解題法,演變到凡事都有標準答案,抑制了創造力等等。二、階級障礙、金錢價值觀使用、務實主義至上:當生活之所需都是困難,外在資源自然就是被取捨的順位;即使有閒錢,所處環境塑造的消費刺激依然比服裝來得有效,或者對於服裝的概念只有務實的遮羞蔽體、擋風保暖。
三、厭女情結:女為悅己者容。認為「愛漂亮」這件事是女孩子才會做的,根深蒂固地認為男性「很娘」是一種羞辱的說法,自然就不會想讓自己和愛美作連結。
四、領導媒體、意見領袖、商業操作:穿著打扮在缺乏學校、家庭教育下,人們想要利用服裝打扮來提升自己的階級,主要的資訊來源就是這三者所傳達的氛圍,而且這些速食美學是很斷裂、缺乏整體性的,變成可能一雙「限量球鞋」、「名牌包款」就誤認為時尚流行的象徵。
五、主流審美觀壓迫:認為「帥、美」這件事是和自己勾不上邊的,因此缺乏自信,甚至扭曲的價值觀:人帥什麼都好、有錢屌就大等等,這些因為自卑產生的焦慮就急迫地找到原因來舒緩,反而阻礙了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只有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樣子
其實男性可以嘗試的面貌可以很多元,自己走不出預設的框架就算了,還要把框架加在別人身上。
最後還是要重申一次我的看法:「對時尚不關心者」批評「打扮入時者」以及反之「打扮入時者」批評「非專注時尚者」的外在模樣,這兩件事都是一樣的,都是不值得鼓勵的,沒有人可以指導其他人成為被誰所期待的樣貌,只有自己才可以決定自己的樣子。
回溯前面所言:「不了解」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嘗試了解」卻用「批評」的方式將自己的觀點合理化。有的人藉著批評得到優越感、有的人則是消除焦慮,但無論哪方都應該試著去了解在每一個現象的背後,存在著怎樣的結構才使對方成為如此,而不是單純罵哭激怒一、兩個人就能解決的問題。唯有梳理脈絡,才能找到阻礙進步的原因。
穿搭描述
緞面刺繡外套內搭絲絨上衣,兩者材質都樣著不同的光澤感,過袖的設計是秋冬令人耳目一新的流行元素,下身則以較簡單的灰色窄褲、雀爾喜靴收尾,配件則用了貝雷帽、桃紅有色眼鏡、金屬釦腰帶等加入更多的街頭味。
單品細節
——
Hat: Basic Cotton
Glasses: Kinsole
Shirt: MixSeven
Jacket: Used
Jeans & Boots: ZARA
Photo by Loki.lookin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