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流行雜誌《GRIND》前幾天公佈了一組與國際時尚精品 CHROME HEARTS 合作的形象大片。
有趣的是,他們這次來到了台灣街頭取景,變電箱、小吃攤、廟口,在你我眼中的平凡街景,成為了外國人眼中的城市氣氛,倘若這些風景沒有獨特之處,又何必風塵僕僕來到太平洋的一座小島上取景呢?
越 Local,越 International
台灣的街景其實很有特色,但在我過去擔任流行產業編輯的經驗裡,也時常遇到不少品牌或發案端要求在所謂的「歐風」場景拍攝,或者是刻意要選用白人外模。在經歷社運後,我自己有意識到這個現象不是合理的,這也並非完全是內容產製者的問題,更是因為市場就熱愛這種調性,上下交相賊,只能不斷複製這種「西方崇拜」的場景。但其實回到根本問題:為什麼要把台灣假裝成歐美國家?
儘管在台灣找到所謂的「歐風場景」並不是難事,但比起一些純粹因為西方崇拜而建設的歐式建築,我自己還是喜歡找到所謂的古蹟來配合廠商,仰賴台灣有過豐富的西方殖民歷史和日治時期西化的歷程,像是台灣博物館、臺大醫院舊院、自來水博物館等等,即使是歐風,仍然擁有台灣的人文脈絡。
當然在時尚的西方崇拜不是只有台灣存在,像這期日本 GRIND X CHROME HEART 的拍攝企劃,也是同樣用了白人外模詮釋,也許有人認為這樣在畫面中才有衝突感,或者是認為這個企劃也同樣肯定台灣在外國人眼中其實是美的。
我自己是覺得如此也是本末倒置,我們仍然是透過一個外國人(特別是歐美)來讓我們相信台灣、台灣人有多美多好,這樣的自我肯定無疑還是來自於西方崇拜。我希望有一天我們能自發性地對台灣既有的一切感到驕傲,「很台」這件事不再是一個負面的標籤、形容詞。
行筆如此,再稍稍岔題。現在的年輕世代為了要改善中華民國美學,努力創造了許多新的形象設計,像是招牌改造、變電箱色彩簡化、黑松沙士包裝等等,這些被戲稱為文青風格(Kinfolk Style)的視覺設計,的確減少了視覺干擾,更為清爽。但我卻隱約覺得蔚為風潮後就會失去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個性。比如說,同樣是極簡風格,日本就與北歐不同,他們有更深的人文脈絡支撐,像禪宗佛教、枯山水。僅僅是模仿形式而缺乏本質的美化,也是另一個抹滅個性的悲劇開始。
人們說:「只有會下雪的地方,才有時尚。」
人們說:「只有會下雪的地方,才有時尚。」,不如說是這些下雪地方宰制了時尚的定義,也許我們不需要成為人們眼中的時尚,我們依然可以創造自己的魅力。成為穿搭部落客以後,我一直致力定義屬於「台灣」的風格,有時是街景、有時是穿著元素,當然並非完全複製所謂「台客」穿著就妄稱這樣是有型,如此也是過於鄉愿。利用混搭、再詮釋、翻轉很台 = 很俗的概念,對我們的文化更有自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