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過了 27 歲以後,就不再認識自己。
「不再認識自己」,這句話字面有兩個含義:一是不再去認識。二是不再認得。
有趣的是,這兩個含義似乎有些因果關係。停止認識自己的結果,就是不再認識自己。
每個車位都是一樣大,但每台車不一定都適合停進來。
差不多同年的朋友聊著,好像到了該買車的年紀。聽到這話我先是愣了一下,雖然自己也不是沒想過買車的可能,但聽到說在某個年紀就應該買車,就好像有個無形的舞台指令:「燈光走,音樂走,你走,去買車,妳也走,去結婚。—暗場—」。扮演著被寫好的故事卻不自覺,這似乎成為了現代人的宿命。
「其實我很羨慕你,你看起來很自由。」
「可是要成為像我這樣的人,實際上很不舒服喔。」
閒聊繼續進行,我也沒打斷,只是陷入一點沉思,我在想是什麼讓我們的困境如此不同。「安逸惡勞」,用這個詞雖嫌老套,但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解釋了。「這個年紀要再找工作太累了」、「要再重新習慣一個人太累了」、「要再去想人生的意義太累了」,然後就買車買房結婚生子退休,就像兒時小學念完理所當然上國中,國中讀完念高中,高中畢業就考大學,照著一個一個里程碑走比較有安全感,卻不再花費力氣去想「為了什麼」和「別的可能」。
當然,小時候要去挑戰這些世俗制度不只是要有勇氣,更要有許多的支持。如果當年我高中畢業時,家人可以告訴我你不一定要急著唸大學,你可以先去出國打工過個 GAP YEAR 闖一闖,我覺得我也許可以更早醒覺。
但如果都過了 27 歲,做的這一些決定看起來只是順從江湖規則,那條未行之路逃避或是懶得走。自願放棄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只要成為社會所期待的人就好。
「裝睡的人叫不醒」
當然,這些話是說給那些在心裡曾和我有過相同疑惑的人聽的,大概會有不少人認為以上都是胡說八道,他按部就班地活,過得很幸福,這有什麼好被挑戰的?不⋯我說的只是認識自己,並不是指每個人都要去闖大風大浪,而是不逃避對自己提問,不把「幸福」的定義只看作唯一,好好的去想「為了什麼」和「別的可能」。
如果你好好地問自己,「買車我是需要還是想要?」、「我對婚姻的標準是什麼?」、「我現在的生活,我知道我自己在做什麼嗎?」⋯⋯等等都想透了想通了,依然把世俗的人生里程碑當作自己的幸福進度表,那他人也沒有什麼好置喙的。畢竟人生的意義沒有什麼好比較的,它只對個人重要。
但也因此,當你認識了自己有別的可能,就為自己做主,做自己的主吧。
六角和婷,雖然不知道你們是誰,但很欣賞你們愛得很大聲。 |
我是這樣的人⋯
前陣子寫了篇回顧文,冉冉檢視了自己的青春。十年一覺,現在又來到人生的轉捩點。飄移不停、舉棋不定,如果按照傳統的人生規劃,我應該是該找個人好好愛了,找個穩定的工作就定下來了,為了家庭買台車買間房,背著房貸、車貸、孩子的學貸,就此三貸同堂,度過餘生。
儘管不聽那些「為你好」的苦勸指導,自我懷疑的聲音也不曾停止過。但我覺得每一次的提問都是好的,都更讓我知道自己將要成為哪樣的人。
是的,我 28 歲了,無車無房、孑然一身,但依然穿得很騷包。 |
從18歲屁孩到時尚編輯,2007~2017 十年進化史
失敗者的飛翔:正因為經歷同樣的失敗,更知道你不是獨自一人
玫瑰色的眼鏡 (N.) 一致幼稚樂觀的看法
Photo by Loki.lookin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