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因為知道彼此的路終將不同,所以不再強求誰的目光一定要攬在自己的身上。”
今年初生日時對自己這樣說。
現在的我正在緩慢地實踐自己所說的話。
![]() |
因為外面的世界太多未知,獨立自由往往伴隨著不安,明明維持現狀很痛苦但習慣了,要承擔改變的焦慮感誇大了風險,潛意識裡就認為付出的代價比待在原地還高。
心理學者弗洛姆有本書叫《逃避自由》就在解釋這個,我大學時候讀過,非常好看。
![]() |
以前還在上學或上班的時候,總是厭倦自己週而復始的日子,卻又充滿無力感,期待一個強而有力的人能夠從我的世界把我拉出,給自己不一樣的生活。就像羊群們為什麼沒有任何一隻不願意離開牢籠,因為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所以又要往哪裡去。
這一年鼓起勇氣自己出來闖的日子,大概就像這樣,一直在尋找方向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想要什麼。
![]() |
簡單說呢,就是覺得人生卡關了,但我知道問題不是在於成就感,而是快樂。功成名就不是目的。獲得好的關注,很好,但不真實;而壞的關注,卻能像監視器一樣一直鎖定著你。
想起電影《愛情,不用翻譯》裡 Bob 和 Charlotte 的這段對話:
Charlotte: 我卡住了,未來會更好嗎?
Bob: 不會。⋯⋯會。未來會更好。
Charlotte: 是嗎?看看你這樣。
Bob: 真是謝了。你認識自己越多、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會有越少事讓你心煩。
Charlotte: 嗯,我就是不知道我該做什麼。試著當作家,但又討厭自己寫的東西。試著拍照,但照片很普通。你知道,每個女生都會經歷愛拍照的時期,拍馬、拍你的腳那種蠢照片。
Bob: 你會想通的。我不怎麼擔心你。繼續寫東西吧。
沒有固定工作的這一年,脫離了工作場域和同事的這層人際關係,生活就越來越失去語言。無話可說的時候我就書寫,書寫是和自己對話的工具,寫不出來的時候就看書、看電影,把自己投射在故事裡。
我知道有太多的煩惱都來自於,自身的慾望超過自己所能控制的,尤其是他人。孤獨,遂成為我最舒服的姿態。不再從別人口中認識自己,「我穿什麼風格才能被喜歡?」、「我發什麼文才能被認同?」、「我這樣有符合期待嗎?」,變成「我喜歡我的樣子嗎?」、「我喜歡我自己寫的東西嗎?」、「我是誰?」,從每一次和自己的對話之中,認識自己。
這個過程是苦的,自由的確也是苦的,我們都是自討苦吃的人,雖然最終並不見得能夠想通自己要的是什麼,但至少知道怎樣的路是自己不想再走的。
![]() |
我是一個悲觀的人,但悲觀,不表示沒有認真生活,而代表的是不做不切實際的期待,而是更腳踏實地的計畫。我之前的文章裡就有寫到,我不是一個喜歡鼓勵人們勇於追夢的人,因為我知道自由是有代價的,只循著成功人士所定義的成功,很容易陷入所謂的「倖存者偏差」—只有活下來的人會被看見,不知道失敗者有多少,因此錯估了成功的機率。
就以創業來說好了,大家都以為當老闆好像很好,但根據經濟部主計處統計,創業能夠撐過五年的不到 1%,所以以一個意見領袖的姿態鼓勵人們有夢就要去追,和鼓勵人們傻傻送死沒有差別,這種話是不負責任的,以別人的人生作為自己的勵志對象也是。每個人的起點不一樣,運氣也不一樣,有可能做的事都一樣,卻因為些微的機緣而有了不同的結果。
但也不要因為害怕失敗,而把被動錯認成等待,而是永遠要有退路,即使選錯了,人生也不會因此毀了。我在這段時間裡,思考了不只 Plan B、C、D、E⋯⋯,且戰且走,直到現在可以說,我是踏實地在履行對自己的承諾,即將要有新的生活、新的挑戰。
當然,我不會著墨在我究竟取得了什麼收穫,我希望不要以結果論來看,而是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衷心的建議,不要害怕孤獨,多和自己相處溝通,才能更了解自己。想清楚了,就離開那個只會不斷消磨自己的人事物吧,圈圈不同,真的不必強求。
真正的平庸,不是安分守己,而是隨波逐流。
![]() |
![]()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偶爾走在一起以為是同一條路離開時我們說那是分道揚鑣但其實我們本來就在不同的路上—— 節錄自宋尚緯〈錯認〉/ 詩集《好人》
Photo by Loki.lookin
![]() | |
|
0 意見:
張貼留言